每天耕耘最有趣、最實用的心理學
隨著國家的教育事業發展,學生以及家長們對于當今的校園與教育相關事宜愈發重視,同時參與度也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。
隨著一些新政策的出臺,例如中招考試的“分流”、文理分科的改革以及職業教育的普及發展,以及各種自主招生途徑的發展,考生們現如今在面對一些人生當中重大“轉折點”時,已經不再是“一頭霧水”了。
那么在這些諸多抉擇當中,對于大多數家庭而言,比較重要的往往就是高考之后的擇校和選專業了,很多家長到了這個時候都會比較頭疼:一方面自己與子女的觀念之間存在“代溝”,其次是當今社會飛速發展,有些專業的變革是難以預料的。
在專業選擇的問題上,許多專家學者建議,在考慮子女專業時,也應該將家庭條件算入其中。
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博士,曾任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的儲殷表示,對于那些中產家庭而言,當他們的子女在選擇大學專業時,最適宜學習的專業就是醫學。
與此同時,還有人提出了一個觀點,那就是:對于那些普通家庭,甚至經濟條件不是特別好的家庭而言,最好不要讓孩子學習藝術相關的專業,想要實現階級跨越和人生發展,好好學習文化課幾乎可以說是這些家庭當中的孩子們唯一的出路。
那么這又是為什么呢?我們不妨來看一看藝術類專業的特征以及要求。
很多家長總是會認為,那些從事藝術行業的書法家、美術家或者是音樂家,總是能夠憑借自己的本領獲取不菲的收入以及很高的社會地位,而這些因素對于家庭條件比較平凡的自己而言,是極具吸引力的。
所以很多家長就會秉持這種態度,以一種近似“砸鍋賣鐵供孩子學藝術”的覺悟去規劃子女的學業之路。但這樣的觀點其實錯了,事實并非如此。
從成本上來看,縱觀各類藝術類專業,比較“昂貴”一些的音樂相關專業,學習聲樂需要向專業的聲樂老師討教,課程費用是一筆很大的支出;樂器則更不必說,無論是鋼琴、提琴還是其他樂器,僅僅是購買和維護就是一筆很大的費用,一般的家庭恐怕難以承受。
其次的攝影類、影視編導類相對而言開銷會小一些,但是也并不是一般家庭能夠輕松承受的。最終諸如舞蹈這樣的專業,可能在經濟成本上比較低一些,但是時間成本確是比較久的,需要從小就開始練習。
總而言之,藝術類專業當中的各個小專業,基本上都需要學生甚至是整個家庭付出比較高的成本,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會消耗巨大的精力,假如學生有著不錯的學習能力,那么將同等的經歷放在文化課學習上,其實也能夠取得不錯的成就的。
那么在收益上,藝術類專業在畢業之后的收入水平又如何呢?應該說不同于很多人觀念當中的“藝術家”級別,一般的藝術類專業畢業生在走入社會之后,雖說能夠找到相關的工作,但是收入水平卻會呈現出比較難以確定的狀況。
首先就是本身的業務水平,盡管藝術類專業應該以作品和能力說話,但是在當今社會之中,許多單位還是會根據“出身”判斷能力。對于藝術類專業的學生而言,相關院校同樣也有高下之分,那么在這一層面上,假如就讀的院校水平并不是特別高,那么收入水平自然會受到影響。
其次,即便是有了不錯的業務能力,那收入也并不穩定。因為藝術類的職業原本就比較“晴雨不定”。
對于那些有能力做出杰出作品的人而言,他們作品的受眾群體是有一定范圍的,比如一些富商、藝術家。同時這種需求也并不是源源不斷的,即便是藝術品收藏,也總有周期的存在。
總而言之,藝術類專業大致上呈現出一種學習成本高、收入不穩定的狀況,可以說十分具有風險。對于普通家庭而言,假如對于子女的要求是早點進入社會獲取穩定收益補貼家用,那么這種風險無疑是難以承受的。
就像上文所分析的,學習藝術所要付出的成本往往是巨大的,這種“成本”不僅僅限于經濟和時間層面,也存在于學生本人對于專業所付出的熱忱之上。對于一個學生而言,當其在成年之前,精力和耐力都是比較有限的。
但是藝術學習需要一個人集中精力、付諸堅持。比較典型的諸如舞蹈、表演、樂器以及書畫等專業,往往都是建立在“童子功”基礎之上的,很多孩子甚至從幾歲的時候就開始了辛勤的練習,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級別,這一練就是十幾年,直到成年參加高考的時候。
我們不妨進行一個“換算”:假如將這些堅持與汗水用在文化課的學習上,所取得的成就與學習藝術相比,何如?有的人會表示,文化課的學習是需要天賦的,很多孩子從小就“不適合學習”。
這種觀點其實有些片面,人類對知識和文化的掌握都來自于日常生活當中的傳承,在文化課學習上的差異很多時候也與個體受到的教育方式有關。
簡而言之,其實每個人都有文化課學習的能力,但卻并不是每個人都足夠幸運,能夠在最好的時候得到最好的啟發。
對于生于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,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,最好的道路還是走學歷提升,讓自己在知識的學習上達到更高的境界,之后獲取同等的社會地位以及經濟收益。
這條道路同樣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堅持,但是最終的收益相對于藝術學習卻穩定許多,對于難以承受風險的家庭而言會比較容易接受。
當你或者是身邊的普通家庭當中,出現讓子女學習藝術的情況,不妨在深思熟慮之后再做決定。
- The End -
作者 | 湯米
編輯 | 不下雨
第一心理主筆團 |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
參考資料:Bruk, A., Scholl, S. G., & Bless, H. (2018). Beautiful mess effect: Self–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115(2), 192-205
微信公眾號:第一心理